0.概述
“学习最佳”是到店三大行为准则之首,要求我们时刻保持空杯形态,不断寻找学习标杆。对于技术来说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当前我们的技术水平离业界顶尖尚有巨大差距,积极寻找业界顶尖的技术、团队、个人、案例,它山之石可以攻玉,帮我们远离故步自封、闭门造车。本文尝试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,谈下业界对标的重要性和一些常见手段。
1.业界对标的重要性
适逢到店3大行为准则发布,其中第一条便是学习最佳(Learn from the Best),一句话表述是:“保持空杯心态,从不停止在不同时期向不同层面的最佳学习的行动,是从心态到行动帮助我们持续迭代自己,少走弯路,更快成功的有效武器”。这不是新概念,无论是中国政府,还是西方企业管理哲学,都强调对标的重要性。
1.1中国特色:“比学赶帮超”
政府和国企提倡“比学赶帮超”,字面含义指的是:比较、学习、追赶、帮助、超越。核心思想是寻找、确认、跟踪、学习并超越自己的竞争目标。
通过“比”,知道本身不足;
通过“学”,明确前进方向;
通过“赶”,清楚目标距离;
通过“帮”,实现自身价值;
通过“超”,切实得到提高。
华为是中国企业里典型的成功案例,其提升组织能力的两大法宝:①对标学习先进,②总结复盘改进。华为寻找到了符合自身情况、并具有成功实践经验的世界级企业IBM,坚持不懈地进行对标学习IBM先进的管理系统,在深刻理解IBM管理系统的基础上、再结合华为自身实际进行优化改进,终于实现了从跟随到超越的蜕变。任正非曾经这样说:
“我们有幸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,这就是IBM。华为公司的最低纲领应该是要活下去,最高纲领是超过IBM。所以你们大家认为可不可以学习?”(1999年4月17日,任正非:华为公司IPD动员大会讲话纪要)
圣诞节美国处处万家灯火,我们却关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馆里,点燃壁炉,三天没有出门,开了一个工作会议,消化了我们访问的笔记,整理出一厚叠简报准备带回国内传达。我们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,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,少交学费。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,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。”(1998年2月20日,任正非: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)
1.2西方管理:“标杆管理”
西方管理思想强调“标杆管理”,标杆管理又称“基准管理”,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,以此为基准不断地“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”。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,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的管理模式或工作模版,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。标杆管理包含四个环节:立标、对标、达标、创标,前后衔接,形成持续改进、围绕“创建规则”和“标准本身”的不断超越、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。
立标——有两重含义,其一为选择业内外最佳的实践方法,以此作为基准、作为学习对象。其二是在企业内部培养、塑造最佳学习样板,可以是具体方法、某个流程、某个管理模式、甚至是某个先进个人,成为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个人的榜样,即试点工作。
对标——对照标杆测量分析,发现自身的短板、寻找差距,并分析与尝试自身的改进方法,探索达到或超越标杆水平的方法与途径。
达标——改进落实,在实践中达到标杆水平或实现改进成效。
创标——运用标杆四法创新并实施知识沉淀,形成超越最初选定的标杆对象,形成新的、更先进的实践方法,进入标杆环,直至成为行业标杆。
仔细品味,“比学赶帮超”和“立标、对标、达标、创标”其实是一个道理、一个套路,本文将解释下“对标”思想在技术领域的一些感悟。
1.3技术对标的重要性
1.3.1知“差距”
“假设你今天遇到的最大挑战A,历史上你是不是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点,遇到这个问题的人中你是不是最聪明的”,大多数场景答案都是否定的。
首先,我们当前整体技术水平离业界领先尚有较大的差距,保持空杯心态,客观认识到自身不足和差距。其次,我们要打开视野,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及所处的行业,从同行业、跨行业,内部、外部、国内、全球,现在的、历史的等多个维度、分层、分阶段去对标学习,如美团虽然已是O2O行业的行业老大,但依然积极关注“联联周边游”、“兴盛优选”等一些后起之秀。
找到一面镜子,明得失,知差距,保持谦卑的心态,至关重要。
1.3.2防“内卷”
作为技术TL,掌握技术人力资源有限,如何最好技术规划,成败固然重要,但更大的一个考量因素是“机会成本”,也就是面对固定的人力资源投入,你是不是错过了更大的机会,当前是不是“内卷”。我们不能只做一些无意义的精益求精,要跳出圈圈,站在更高层次上的不断向外突破、创新和创造,才能回归到向上勃发的新常态上来。
内卷自检表
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。
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。
为了免责,被动的应付工作也是内卷。
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也是内卷。
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。
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是制度性的内卷。
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的挖掘研究是内卷。
1.3.3求“卓越”
对标的目的最终是创标,也就是我们自己要超越最初选定的标杆对象,形成新的、更先进的实践方法,直至成为行业标杆。
2.技术如何业界对标
2.1主动模式
主动模式是当你某个想法,想去调研业界的做法,也就是技术调研的常见套路,我的经验是“先发散再收敛”。
2.1.1先发散
发散是希望集百家之长,对问题本身有一个从离散到立体的认知。搜集业界多少公司遇到这个问题?多少公司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?有哪些人是这个领域的专家?他们的解决策略是什么?真实效果是什么?这要求我们首先保持空杯心态,不假设固定前提,从点切入、由点及线、由线到面、由面到体,不断丰富迭代自己的认知,形成“滚雪球效应”。当然如何高质量获取信息很重要,发散不是没有目的乱找,快速获取有效情报是商战的核心竞争力。我们过往的经验如下:
外围资料:通过企业对外公开的一些产品、分享、书籍、理念等,如技术人员可以搜集Qcon、Archsummit、GMTC等业界知名会议历史PPT,在InfoQ、极客时间、MySlide、IT大咖秀等一些网站上也可以检索到相关分享PPT、视频。
技术调研常见渠道
平台
网址
介绍
MySlide
MySlide 是一个提供PPT分享服务的平台
极客时间
面向IT 领域技术人的知识服务产品
InfoQ
InfoQ是一个实践驱动的社区资讯站点,致力于促进软件开发及相关领域知识与创新的传播
IT大咖秀
IT垂直领域的大咖知识分享平台,视频为主
GitHub
GitHub 是一个面向开源及私有软件项目的托管平台,同时也有大量技术资料(书籍、博客、ppt)
阿里云开发者社区
阿里云开发者社区,论坛内容很丰富
司内工具:
美团技术博客
学城搜索
美团技术博客
学城
谁是Best:对手的高度决定了你的高度,通过广泛搜集的资料,消化吸收后,我们应该大致清楚谁是行业的Top3,各自技术策略是什么?我们应该和谁对标?这里我们要客观承认,很多时候对标阿里系对外分享资料的数量、质量是很不错的,值得我们去对标。
当前缺陷:我们在对标国外经验较少,这块需要突破,我们也需要了解当前国内标杆企业他们如何对标国际。
内核信息:
外围信息可以帮我们了解“Learn from who”的问题。但仅有对外分享的资料远远不够,核心技术细节、真实效果等都不会对外公开,甚至很多对外分享的资料掺杂了不少水分,如阿里很多分享“做5分讲10分”,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“内部渠道”掌握真实资料,这里也有一些渠道:
个人人脉:按六度分隔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理论:“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五个,也就是说,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。”互联网圈子不大,只要我们有心,总能找到跟该领域的专家;
其他手段: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,如面试+招聘对方的人是一个很好的渠道,到店平台化建设过程中,面试了大量来自阿里的同学,也为平台化建设贡献了宝贵的经验;
2.1.2再收敛
在充分调研论证后,综合各方面的信息,我们需要收敛,对问题形成一个客观、立体的认识。如时序异常检测这个话题,业界对时序数据的分类方式包含多少种分发,分类的算法是什么,分类后对应的异常检测算法又包含哪几类,哪些在生产环境已使用,效果如何等等,归纳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结论。这些宝贵的经验需要落地成wiki,并与组内同学分享达成信息对齐。
2.2被动模式
被动模式是非我们主动去搜集的模式,而是业界每天会有大量新的技术、实践、理念诞生,这些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跟进,去探索是否对我们现有的研发体系有借鉴作用。如ThoughtWorks的技术雷达、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、InfoQ的技术趋势等,以及一些知名的技术公众号:InfoQ、阿里技术、淘宝技术、高可用架构等,这些也值得我们保持关注。
3.注意事项
3.1客观认识“抄”
“抄”在我们心中默认是一个贬义词,但当自身和标杆存在巨大的距离时,若能和标杆“对齐”也是一种进步,不要刻意否定抄,重点要知道要借鉴什么,而不是低水平的模仿和全盘照抄,抄其神而非抄其形。这里举两个案例:
中国制造:“中国制造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三十多年不断引入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,从一开始的“山寨之国”到现在的“中国智造”,完成了产业群的升级换代,甚至在很多领域能和美国一争高下;
交易平台:到家交易平台BDP、到店交易平台BPF,这两个系统都高度借鉴了阿里交易平台的TMF,取长补短,借鉴其的优秀经验,同时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做了不少优化,这个过程不但系统建设能力更进一步,同时也锻炼了更多小伙伴;
因此我们在技术调研时,重点是能不能学到精髓,客观帮自己和组织进步。
3.2确认性偏误
确认偏误或称肯证偏误、验证性偏见,是指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,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、猜想的倾向。技术人员在做技术调研的时候,往往也存在确认性偏误,当自己心里已有了一个选择,在调研时会选择性用对自己有利的调研为自己背书,而选择性地忽略一些“负反馈”,这样的调研结果无疑是以偏概全的。
个人层面:要保持空杯心态,要有不断打破自己现有认知的勇气,才能够成一个更强大的人,才能打造更完善的系统;
机制层面:较大的项目,可以多人并行做一些调研,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客观的讨论。
3.3幸存者偏差
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,仅来自于幸存者时,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。阿里的大中台小前台战略,是否适用于所有企业呢?答案肯定是不,天时地利人和,每个团队面临的问题、团队基础、业务阶段都有很大的差异,没有一个方案能解决所有的问题。完全借鉴别人的经验未加鉴别,可能适得其反。同时还要考虑别人分享的经验往往已经是几年前的总结沉淀,但技术日新月异,是否有更好的解法也需调研。
4.总结
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,总结日常做技术对标的一些经验和注意事项,后续会持在这个课题上续迭代思考。